课程背景
区块链技术是2009年1月出现的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它是点对点网络通信技术、密码技术、共识机制技术、电子货币技术、脚本语言技术等等的组合,它解决了双花问题、拜占庭将军问题,以数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支撑,最终实现了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点对点价值转移。初步看,它还将在存在性证明、快速清算、智能交易等领域大有用途,可用于资产发行、众筹、域名注册、所有权登记、预测、物联网、投票等几百种应用场景。
2009年区块链应用于比特币后,很快各种模仿比特币的另类币也发展起来,到2014年已经有上百种了,形成了加密货币生态圈,即币圈,也称为区块链1.0,而区块链在货币领域的应用,即链圈,也称区块链2.0,才刚刚上路,其中以太坊项目可谓一鸣惊人。到2016年上半年仍然是币圈更加火热,但到下半年人们对区块链的热情超过了加密货币。随着IBM、德勤、微软、英特尔等大量技术公司以及花旗、汇丰、富国等大型金融机构对区块链基础技术的大力投入,2016堪称“区块链元年”。这一年,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组织、世界银行等大量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发达国家政府也对区块链2.0技术的潜力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纷纷推出各种白皮书和研究报告。在2012年区块链吸引了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但2016年区块链吸引了高达18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是2012年的900倍。这一年比特币的发明者中本聪甚至被提名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
中国也很重视区块链。2016年1月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要研究基于区块链的货币发行机制,当年中国工信部发布白皮书极力赞扬区块链的作用,《人民日报》也多次发文说明区块链可能带来的变革性力量,中国政府更是把区块链写进了十三五规划。2017年1月20日,国务院在关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意见》中表示把区块链作为与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基因工程等同等重要的科技领域加以强调,可见发展区块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虽然大量的研究还处于概念验证阶段,业内大部分人已经认为区块链技术将给人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人们为信息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变化赞叹不已的时候,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可能是同样量级的价值互联网已经上路了。但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并非一目了然。
老师资历
吴建刚老师是金融工程博士毕业,有较强的数学背景和丰富的编程经验。从2013年开始研究区块链,通过发表文章、译书(《加密货币--虚拟货币如何挑战全球经济秩序》)、政府课题(上海金融办“区块链与地方金融监管”课题)、授课及与企业合作等方式不断加深对区块链的理解。吴建刚还是中欧陆家嘴研究院的兼职研究员及该院区块链方面的专家,代表该院参与“区块链联合发展组织”事宜,该院是这一组织的初创会员。
课程介绍
1. 基本情况
学时: 30
学分: 3
课程名称: 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技术及应用
适用学科或专业:非全日制MPAcc
开课单位及授课人员: 会计系吴建刚
2. 主要参考书和文献
A. 教材
吴建刚,《一本书读懂区块链》(已基本完成,尚待出版)。
B. 主要参考书
-
阿尔文德·纳拉亚南, 约什·贝努,2013:区块链:技术驱动金融,中信出版集团。(普林斯顿区块链教材)
-
梅兰妮•斯万,《区块链–新经济蓝图》,新星出版社,2016年。
C. 主要参考文献
各大项目白皮书和各大机构研究报告共计五十余份。
D. 其它参考书
-
雷.库兹维尔,2011:奇点临近,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凯文.凯利科技三部曲:《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
-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中信出版社,2014年。
-
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中信出版社,2017年。
3. 课程简介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2009年1月出现的比特币,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比特币刚出现时,并没有明确提出区块链这一概念,随着比特币的流行才逐渐被人发现。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保存在对等网络上不断自动更新的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可以用来储存证据、登记资产、运行程序、发起交易等,对于金融、会计和社会组织都可能是颠覆式技术,对于万众创新创业是重要的突破口,是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将介绍区块链的技术的基础上讨论区块链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要求学生在技术方面了解比特币底层技术、区块链的通用技术、区块链主要平台原理、区块链经济学原理,在应用方面了解区块链产业发展、可编程货币应用、可编程金融应用和可编程社会应用。
课程主要通过阅读白皮书、讨论源代码、分析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应用,以案例教学为主。
课程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关于区块链应用的案例研究并进行课堂汇报和讨论。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时分配:
共分为8个专题:
专题1:区块链基本原理
4学时。在回顾比特币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比特币底层技术,包括加密技术、共识机制和货币理论。
解析比特币底层源代码。
专题2:区块链技术框架
4学时。理论分析。授课和讨论。了解区块链的通用技术及主要平台的实现,包括智能合约、共识机制、区块链形态,以及包括以太坊、IBM fabric、R3 Corda三大平台的主要技术和动作原理。
演示以太坊操作方法和智能合约编写过程。
专题3:区块链经济学原理
4学时。理论分析。授课和讨论。分析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包括分布式自治组织理论、ICO资产证券化理论、智能合约理论、会计记账理论。
专题4:区块链产业概述
2学时。现实发展介绍。授课和讨论为主。介绍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金融投资现状。
专题5:区块链可编程货币应用
2学时。案例研究。即区块链用于货币及支付,称为可编程货币。人类可能实现哈耶克所设想的私人发货币,不同的资产、不同的社区、不同的交易类型可能都有自己的价值符号,即代币,国家法币也可能区块链化。
专题6:区块链可编程金融应用
4学时。案例研究。即将区块链用于金融,称为可编程金融。这是因为金融合约可以变成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从而使人们从生到死的各种确权、身份证明、结婚、财产重组、保险、创业、投资、收入、支出都由各种智能合约加以管理,实现金融去中介和金融智能合约化。
专题7:区块链可编程社会应用
4学时。案例研究。即将区块链用于非金融及政府,称为可编程社会。它通过把各种社会组织的契约变成以区块链共识机制表现的契约,从而实现社会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领域包括智慧城市、物联网、投票、分布式能源、分布式自治组织等。
专题8:学生展示自己的案例分析及智能合约
4学时。学生汇报及讨论。
考核方式
-
考勤(占15%):缺勤一节课扣1分,15分扣完为止。超过半数课程未出席者,视为放弃本门课。
-
课堂表现(占15%):平时问答及课堂汇报。积极提问和回答并且课堂汇报表现良好者得满分。课程汇报为介绍一个区块链应用,需要使用ppt。汇报为最后一次课,汇报时间随学生人数有调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学生必须控制好时间,超过时间未能完成者将叫停。一般会在最后一分钟要求总结陈词。
-
随堂测试(占20%):对课堂所授内容进行一次随堂测试,以考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认真听课者一般可以得满分。当然,需要学生听课时认真,并且做一定的笔记。一般在?课程完成三分之二后进行。
-
课堂论文及智能合约代码(占50%):要求按照小论文的体例和格式完成最后论文。并且使用solidity编写简单的智能合约。论文选题必须在课程进行到一半前完成,并且在最后一次课完成、上次打印的论文并进行汇报。
课程相关资料下载
区块链相关网站:https://wujiangang.space/post/1655
16 英国政府权威报告中文版《分布式账本技术:超越区块链》.pdf
11 麦肯锡《Beyond the Hype- Blockchains in Capital Markets》.pdf
14 美国存管信托清算公司报告《DTCC:拥抱分布式》.pdf
1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Virtual Currencies and Beyond: Initial Considerations》.pdf